Skip to content

人工智能创新型教师培育计划(第一期)评审结果

alt text

作为应对之策,2025年初启动的"AI启思"人工智能创新型教师培育计划,从教师实际需求出发,精心设计了"学、练、创、用"四阶段递进,帮助教师全面掌握数据采集与分析、算法训练与优化、算力资源应用这三大人工智能基石。与市面上常见的"纸上谈兵"式培训不同,我们为每位入选教师提供真实算力支持(约30小时CPU算力或6小时GPU算力),确保他们能够从数据收集、算法训练到最终应用开发的全流程实践中体验"有算力·真AI"的完整闭环。在1638名报名教师中,507人通过层层选拔进入实战阶段,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,最终打造出177件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AI创新作品。

评审团队严格筛选,最终评出49件优秀作品和103件合格作品。这152个教学案例不仅涵盖物理、生物、地理、艺术等学科领域,更提供了丰富的AI技术应用路径和教学落地策略,为解决“AI如何真正走进中小学课堂”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成功范例。

每一个项目都是一线教师对AI教育探索的生动实践。他们用创新思维和实际行动,点亮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星火,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从“不敢教”到“能教好”的实用参考,正在重新定义未来教育的模样。

学员心声

"这是AI教育培训的天花板,全网无替代!"就连54岁零基础教师也能"像玩游戏升级"般乐在其中。 alt text

评审过程

本次评审由中希文明互鉴中心·国际青少年科技人文教育研究院邀请权威专家组成评委会,共同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并进行了严格评审。

评审专家

alt text

评审专家特别强调了“数据→模型→应用”的完整闭环、解决真实教育场景问题以及开源共享与技术普惠的重要性,为构建高质量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生态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
评审标准

alt text

作品分析

当我们将这些作品摊开在中国地图上,一个令人振奋的事实浮出水面:AI教育的星火已在全国各地悄然燎原,一场由一线教师主导的教育变革正在加速到来。这不仅是技术的革新,更是教育思维的重构。

一线教师最关注的应用类型

一线教师最关注的是能直接改变课堂的应用:教学辅助类应用遥遥领先,占比达29%;学科实验类紧随其后,约25%;生产生活应用类占比约20%,娱乐创意类约16%,其他类型约10%。

alt text

这一分布清晰表明:当教师掌握AI技术后,首先想到的不是炫技,而是“如何让课堂更生动”“如何让抽象概念更直观”——真正以学生学习体验为中心的应用最受青睐。

一线教师最关注的技术路径

alt text 从技术路径看,计算机视觉应用成为教师们的首选(47%),其次是机器学习应用(32%)和自然语言处理(12%)。视觉识别不仅技术实现相对直观,也最符合教学情境中的即时反馈需求,能为学生提供直观可感的学习体验。

本次培育计划获奖作品地域分布

从获奖作品的地域分布来看,江浙沪地区的优秀作品占比约31%,粤港澳大湾区约25%,西南地区约18%,中部地区约14%,其他地区共占约12%。 alt text

值得关注的是,二、三线城市的AI教育正迅速崛起。苏州、杭州、重庆、西安等城市的作品入选率高于预期,表明AI教育的火种正在全国范围内蔓延,打破了以往的“沿海城市垄断”格局。这种变化预示着全国AI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与均衡发展趋势。

本次培育计划优秀作品所覆盖的学科类别

优秀作品中AI与物理学科的融合最为普遍(22%),AI与生物学科融合紧随其后(16%),AI与艺术融合占比约14%,AI与地理融合约12%,AI与化学融合约10%,AI与数学融合约10%,其余涉及多学科或其他学科占比约14%。 alt text

本次培育计划提交作品所覆盖的主题类别

这种多元分布彰显了AI教育正从单一技术学习向多学科交叉融合方向发展,STEAM教育理念在AI教育中得到了深度落实。特别是AI与艺术的融合比例显著提高,表明AI教育已突破理工科边界,向全学科扩展。 alt text

作品主题聚类分析显示,环境保护相关作品占比约18%,智慧农业相关作品约16%,教学辅助相关作品约14%,医疗健康相关作品约12%,文化传承相关作品约10%,安全监测相关作品约8%,其他主题作品约20%。

特别值得关注的是,近三年新兴的碳中和、乡村振兴等主题在本次作品中占比约25%,反映了AI教育的时代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意识。这些作品不仅关注技术本身,更思考如何利用AI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,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创新意识。

TOP5 作品

在众多优秀作品中,以下五个项目分别获得了TOP5的殊荣,这些项目不仅在技术应用上具备创新性,还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出发,关注课堂实践,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。每个项目都能为不同学科的教师提供启发,向其展示如何从身边的课堂出发,用AI帮助学生联结更更广阔的世界。

alt text

应用价值与启发

钱程的灵感来源于演讲过程中遇到的翻页笔失灵或信号干扰问题,这个普遍存在的困扰激发了他设计出“虚拟智能翻页笔”系统,通过AI技术使演讲者能够通过简单的手势来控制演示文稿,避免技术问题干扰教学。 可迁移性

该思路不仅适用于语文、英语等演讲类课程,其他学科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中的“不方便”进行创新设计。例如,数学教师可以设计基于AI的图形动态展示,解决传统课本演示中静态图像局限的问题;化学教师可以通过AI技术模拟化学实验中的反应过程,避免可能出现的实验设备的局限;生物教师可以用AI展示生物细胞的实时活动,帮助学生理解微观世界。

alt text

应用价值与启发

罗浩森的灵感来源于他日常对的农业的关注,尤其是水稻病害问题。通过开发水稻病害识别系统,他成功将AI技术与农业生物学结合,为学生展示了科技在传统农业中的应用。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跨学科思维,也为农业科技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工具。

可迁移性

这个项目的思路可以迁移到其他学科+传统产业领域。例如,生物学教师可以用AI技术模拟植物生长过程,或者通过AI识别不同物种并进行数据分析,应用于林业和生态保护领域;地理教师可以利用AI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、渔业等产业的影响,帮助学生理解环境与产业之间的复杂关系;化学教师则可以借助AI模拟不同化学反应过程,在能源、矿产和化工行业等传统领域中展现AI如何优化生产流程;历史教师可以用AI技术分析和预测考古遗址的保存情况,连接科技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,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对传统产业的重视。

alt text

应用价值与启发

史晓刚通过AI技术将物理学中难以直观理解的运动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模拟,帮助学生通过互动学习,轻松掌握匀加速运动的规律。该项目不仅提升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,还展示了AI如何使抽象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可感。

可迁移性

这一可视化思路可以迁移到其他学科,尤其是数学、化学和历史等领域。例如,数学教师可以通过类似的AI模拟展示函数图像的变化,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函数的性质;地理教师可以通过AI模拟不同地理现象,如河流流速等自然现象的变化,增强学生的实操性学习;历史教师则可以结合AI技术,使用历史事件的模拟与预测,展示历史事件发展的多重可能性,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动态性。

alt text

应用价值与启发

曾庆强设计的远程机械手系统,利用视觉识别技术控制机械手进行操作,应用于高风险环境中。该项目通过展示AI技术如何保障安全、替代人力工作,帮助学生理解科技在人类社会中的责任与应用。

可迁移性

该项目不仅在物理学和工程学中具有较强的教学价值,还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责任感。例如,物理学教师可以利用AI技术帮助学生理解力学原理与自动化控制的结合;工程学教师可以通过类似的技术展示机械手的运作原理和实际应用,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;此外,项目还可激发学生对社会责任的关注,尤其是如何利用科技服务弱势群体、支持环境保护等社会公益事业,从而培养有担当的新时代公民。

alt text

应用价值与启发

安卓华将本地特色文化——玉石文化与AI技术结合,开发出玉石图像分类识别系统。通过这一项目,学生不仅了解了玉石的鉴别技术,还感受到了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,从而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。

可迁移性

该项目的思路可以迁移到其他学科,尤其是艺术、地理和历史等领域。例如,艺术教师可以利用AI识别传统艺术品的风格与特点,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历史;地理教师可以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和自然资源,利用AI展示地理变迁与文化之间的关系;历史教师可以通过AI展示不同时代的遗址、文化艺术形式和生活方式,激发学生对家乡历史的认同与研究兴趣,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。

证书下载

点击以下链接,输入姓名即可查询下载: 移动端查询证书链接: https://wapcert.ocedu.cn/matchSearch.html?id=29

PC端查询证书链接: https://cert.ocedu.cn/search/?id=29

完整名单

点击获取优秀作品和合格作品完整名单: AI4T.人工智能创新型教师培育计划(第一期)优秀作品和合格作品名单.pdfalt textalt textalt textalt textalt textalt textalt textalt text